一、 单位概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为积极响应创新港内涵建设,2020年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进行了系所一体化建设,系和新成立光学研究所同时运行。系所特色是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光的本性,积极探索开发光的应用。系所有四个专业方向,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激光与粒子束,空间光学及天文,先进光学成像与光学捕获,一个省重点实验室。现有人员48名,国家级人才5名,特色成果有基本物理常数测量精密测量,高能量密度物理、强场物理,高分辨率光学多维信息技术,超分辨细胞成像和三维彩色显微成像等,发展定位和目标是力争以教书育人为导向,以光、电科技创新为核心,突破光、电领域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解决对国家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前瞻性的高新技术和国际前沿性的基础科学问题,建设集光、电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科技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所平台,着力打造成中国西部光、电基础与应用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
二、 师资结构
现有人员48名,教授14名,国家级人才5名栗建兴、雷铭、刘博、任雪光、霍迪。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和新管理体制下的核心骨干教师队伍体系,打造了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要求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科研师资人才队伍和优秀创新团队。各方向上形成由2-3名领军人才和15-20名、青年拔尖人才构成的为主体的优秀创新团队,以30-45岁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
三、 主要特色
教育理念发扬“传、帮、带”传统,实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瞄准国家未来光、电领域发展战略,结合国家探月工程、深空及天文星系探测、对地观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重大需求,重点开展空间光学、量子光学、激光物理、微纳光学、信息科学及生命科学等交叉领域的重大前沿科技研究和攻关。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构建进一步完善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后的全方位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又掌握光学技术,具备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的光学专门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四、 主干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
光学、应用光学、信息光学、光电子学、光纤通信原理、光谱学与成像光谱、光学设计、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基础物理-1、基础物理-2、基础物理-3、大学物理、走进天文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激光与粒子束,空间光学及天文,先进光学成像与光学捕获。
五、 联系方式
所长:栗建兴
办公室:仲英楼B810,email: jianxing@mail.amblrdc.com
副所长:蒋臣威、穆廷魁
办公室:仲英楼B839, B855, email: jiangcw@mail.amblrdc.com,tkmu@mail.amblrdc.com
系主任:蒋臣威
办公室:仲英楼B839, email: jiangcw@mail.amblrdc.com
副系主任:左兆宇
办公室:仲英楼B861,email:zuozyu@amblrdc.com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方向的“陕西省量子信息与光电量子器件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重大基础应用,建设以原子为介质的精密激光光谱测量实验平台,形成以基本物理常数测量为特色的精密测量研究平台;同时,结合高维模式特性,建设高维量子信息编码、量子通讯、量子成像的研究平台。与此同时积极推动量子技术在基础物理研究、卫星导航、安全保密通讯、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目前有教职工19人,其中教授8,副教授8人,新讲师1人,博士后2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0余人,其中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入选陕西省杰出青年。团队目前主持和参加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
激光与粒子束方向完善了西安交通大学澳门巴黎人赌场
在激光与粒子束科学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目前具体方向主要包括:1、基于离子束及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平台,开展离子束在等离子体中的输运过程、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微观机理及相关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工作;2、强场物理QED现象等;3、基于反应谱仪和超快飞秒激光技术、研究原子分子中以及团簇体系中多粒子关联的动力学过程、强场物理及超快时间分辨的分子反应成像;4、基于低能电子吸附解离实验平台研究分子解离、碎裂的动力学机制,并利用电子动量谱学实验平台研究物质的电子结构信息。研究所积极发挥学科与团队的引领作用和综合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创新,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联系,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马普核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等。团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1人,包括教授(博导)5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3人;其中3人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人才。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每年招收研究生10名左右,目前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30余人。研究所成立以来已在本学科最有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顶尖期刊。研究所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并多次主持或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如2017年11月举办了第七届全国高能量密度物理会议暨首届FAIR-HIAF高能量密度科学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同时,研究所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依托研究所科研条件与研究团队的综合优势,强化实践,寓教于研,为培养既有老交大传统、又具新时代特征的“基础厚、重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一流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石。
空间光学与天文方向主要开发高分辨率光学多维信息先进观测技术、大气探测与反演技术、天文观测与推理技术等,构建基于新机理、新体系、新体制的遥感载荷与平台,实现突破信息精准获取、推理反演、定量遥感与天文应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图 (a) 结构光照明三维彩色显微镜,(b) 结构光照明三维荧光显微镜,(c) 全息光镊,(d) 实验室全景。
先进光学成像与光学捕获的技术在人类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奥秘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到宇宙,小到分子,看得更清楚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但受限于光的衍射特性,传统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存在瑞利-阿贝物理极限。突破这个极限成为当今光学领域公认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在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在看得更清楚这个前提下,人们还希望对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小物体进行主动的精密操纵,即“看得清,摸得到”。光镊作为这样一种新型微操纵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微观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级人才项目“单分子操控与显微成像技术”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团队对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细胞成像和三维彩色显微成像,特殊光束捕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s Letter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曾获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年度“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二等奖”。